1939年5月初,湖北襄河以北的田野还泛着春寒,农民们尚未来得及插下秧苗,战火却已点燃了天际。在随枣会战爆发的第一夜,张轸率领的翼字军被紧急编入第十三军,接到的命令简短而沉重——必须死守枣阳通往随县的战略要道。篝火的微光中,张轸将作战地图铺展在泥地上屿科配资,单薄的纸张在夜风中沙沙作响。围观的军官们都注意到,这位指挥官的眼神中透着不容退却的决绝。
报告长官,弹药储备告急,是否考虑后撤?一位参谋压低嗓音请示。张轸只是淡淡地扫了他一眼:撤退?给我死守最后一道防线!这短短十一个字,决定了全军的命运。这位来自河南罗山的将领,骨子里就带着中原人特有的倔强与坚韧。
时光倒流至1918年,在军官学校的毕业典礼上,24岁的张轸挺直腰板,洪亮的宣誓声甚至盖过了操场上空鸣响的汽笛。随后他获得保送日本深造的机会,在京都的军校里系统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。学成归国时正值军阀混战屿科配资,但他没有急于谋求高位,而是甘愿从基层做起,辗转各地担任见习军官。他潜心研究战术细节,亲自编写训练手册,常对人说:要指挥打仗,先得摸透每把枪的脾气。
展开剩余69%1925年,他受聘为黄埔军校战术教官。当其他教官在课堂上讲解理论时,他却总带着学员到训练场实地操练。北伐战争爆发后,他出任国民革命军团长,在攻克武昌、南昌等战役中屡建奇功,逐渐获得程潜的赏识。在程潜力荐下,他一度代理第六军军长,却因拒绝向蒋介石效忠而险遭不测。自此,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提到他时,语气总是带着明显的冷意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张轸将个人恩怨抛诸脑后,全身心投入抗战。当湖北告急时,他主动请缨上前线,为部队设计了绣有翼字的臂章,寓意振翅护国,翼字军的威名由此传开。在台儿庄战役中,他率部夜袭韩庄,两个炮兵营的精准打击将日军工事彻底摧毁。随后他又冒险渡过运河,切断了日军在枣庄与韩庄之间的联络。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部队运送弹药,张轸则将缴获的日军罐头分给乡亲们。经过四十多天血战,部队伤亡超过三成,却始终坚守阵地。战役结束后,张轸的名字被列在战功簿的首位。
但战功并未换来信任。台儿庄大捷后,他虽晋升为第十三军军长屿科配资,仍被排除在决策核心之外。1939年随枣会战前夕,上级命令他必要时可撤退,但他判断一旦放弃枣阳平原,汉水防线将岌岌可危,于是顶着违令的风险死守阵地。面对日军装甲部队的猛攻,他命令炮兵平射打击坦克履带,创造了一轮击毁一辆的战绩。三昼夜的拉锯战中,阵地反复易手,阵亡将士的尸体堆成了掩体。
当汤恩伯强令撤退的电报传来时,张轸再次抗命。直到部队重机枪只剩两挺还能开火时,他们终于等来了转机——日军因补给线被断被迫撤退。但胜利的代价是两千多条鲜活的生命。
战后,汤恩伯以违抗军令为由要求严惩张轸。关键时刻,李宗仁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:若非张轸死守,汉水防线早已崩溃。最终蒋介石不得不改处罚为嘉奖,授予宝鼎勋章,却将他调任为有名无实的游击总指挥。这成为蒋介石对待非嫡系将领的典型做法——先打压再安抚。
在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中,张轸将残部缩编为三千余人,依托大别山开展破袭作战。当地至今流传着翼字军夜袭日军军列的传奇。抗战胜利后,他依然不受重用,直到1949年审时度势率部起义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积极参与国防建设,晚年淡泊名利,很少提及往事。1981年辞世时,陪伴他的只有那枚见证过烽火岁月的宝鼎勋章。
这位历经北伐与抗战的将领用一生诠释了:面对外敌,他敢打敢拼;面对不公,他宁折不弯。如今随枣平原早已恢复宁静,但地下长眠的两千多名翼字军将士,永远见证着那段铁血岁月。若张轸能重临故地屿科配资,想必仍会斩钉截铁地说出那句话:撤退?给我死守最后一道防线!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